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推选

旗下栏目:

“视影”还需“察形”逐一破解强军征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

发布时间:2023-10-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后汉书·马援传》中写道:“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其意是:听之于耳不如亲眼一见,细看影子不如察看本体。视影还需察形,告诫人们既需要了解事物的表象,更需要洞悉问题的本质。这对党员干部做好调研工作,亦有不少借鉴意义。

  先易后难,是人们循序渐进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也是一种极有效的工作方法。从查找问题的角度看,远远视影肯定比深入察形来得更容易、更直观。仰望高崖之“影”,可知颠坠之险;一览深海之“影”,便知风波之患。但要真正对事物探究个明白,绝不仅仅靠着“视影”而得来。否则,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是邯郸学步、鹦鹉学舌,很难探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

  “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对事物的准确洞悉,既要视影,还须善于察形。影因形而存,形因影而彰。一定程度上讲,“影”是对事物浅显的认识、表层的理解;“形”则是对事物全面的详察、深入的研判。

  求“影”弃“形”,难有成效。齐桓公曾到马房察看时问下属:“厩何事最难?”管仲因为自己当过马官,对曰:“傅马栈最难。”“傅马栈”就是编排马圈的栅栏,选用的第一根木材必须是直木。如果把视影看成参考事物的基准,就像傅马栈一样,若“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结果很容易事与愿违。柳宗元曾在《种树郭橐驼传》写到,郭橐驼善能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他植者窥探的只是郭橐驼种树之“影”,而非其种树之“形”,不知顺木之天性。这样,即使“视影”再多,表面功夫做得再足,“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察形绝非一日之功,即便亲身察形,亦未必得出正确结论。苏东坡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月夜泛舟,来到实地考察。他发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击钟鼓般的声音,因而得出山名之论。苏东坡身临其境,目见耳闻,理应不会有差错,但后人经过仔细观察,探得山中全空,如钟下扣,而找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

  全面了解事物并非易事,须下一番功夫才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调研时非常注重“察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同志在调研时,强调做到“三要”,即“要亲身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他在寻乌调查时,带着一名警卫员,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陪同下,穿行大街小巷,与入城赶集和摆摊设点的商贩攀谈,进入店铺向老板询问商业情况。1985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到江西老区一户人家调研时,得知是村里兼职会计,又见其厅堂干净,便转身走了,就是因为“我看这户早有准备,就不必看了。我早说过,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正是无数革命前辈的亲身“察形”、科学决策,才换来如今泱泱中华事业的全面发展。

  察形彰显的是作风,传递的是求实,总结的是经验,解决的是问题。然而有些同志知之而不用之。有的习惯于固定思维看发展,只想在浅层次的认知上磨洋工,不想在深层次的掌握上费思量;有的喜欢“飞车调研”,半天调研一大片,看似匆匆忙忙,却难以探寻到原生态信息……这样的浮光掠影,终究找不到打开制约部队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天下之祸,莫大于苟可以为而止。”领导干部决不能只停留在“苟可以为”的“视影”上,而要勤励不息,进行更上一层的“察形”。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察兵情的听力、谋事情的脑力,逐一破解强军征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