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体育

旗下栏目:

昆明如何出牌?

发布时间:2022-09-1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昆明市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会城市中,增速排名仅高于广州、杭州、兰州、长春,位列倒数第五;在云南省内,则仅高于红河州和西双版纳,位居倒数第三。

  这一排名,虽然较去年在中国省会城市垫底的表现有一定进步,仍分别低于同期云南省和全国GDP增速2.2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2022年初,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强省会”行动,标志着云南正式加入打造“强省会”的行列中来。2022年是昆明建设“强省会”的元年,上半年的表现说明,在“打好经济工作翻身仗”,“以省会之强带动全省之强”的压力和使命面前,昆明依然任重道远。

  说到昆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四季如春”,一座典型的旅游城市。实际上,在2020年前的十来年里,昆明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优等生”。

  比如,《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显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GDP增速年均保持在9%以上,增速仅次于贵阳、拉萨,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另有统计显示,在2010年-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昆明GDP增幅达到217.6%,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

  得益于GDP的高增速长,昆明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3051.62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7222.5亿元,连续跨越了4000亿、5000亿、6000亿、7000亿元台阶。

  尤其是2019年,昆明GDP总量分别超越沈阳、长春、石家庄、南昌、哈尔滨5个省会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7位攀升至第12位。

  这种快速增长,一来是由于原有的经济总量基数较低,二来也得益于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此外,昆明还赶上了过去十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期,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爆发窗口。

  人口规模方面,昆明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昆明常住人口由643万增加到846万,站上800万台阶,总量增加超200万。与此对应,云南同期常住人口只增加了124万。这表明,昆明对云南省的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但是,在经济总量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昆明的一个重要软肋——第二产业薄弱,也愈发突出,埋下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截至2021年末,昆明三次产业结构为4.6∶31.7∶63.7。一般看来,第三产业占比越高,意味着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越“高级”,发展水平越高。

  但对于昆明这样的城市来说,第三产业高企与第二产业过于薄弱有很大关系。这种产业结构,其实难言健康。

  2021年,昆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8%、-2.6%和93.8%,分别拉动GDP增长0.3、-0.1和3.5个百分点。这一点充分说明昆明2021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GDP增速垫底,主要与第二产业过于疲软,没能发挥该有的带动作用有关。

  昆明的第三产业虽然看似强劲,但在旅游业之外,其实主要靠房地产的拉动。有两个数据可以作参考:一是,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6.58%,而昆明已经多年维持在30%上下的水平;二是,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的数据,2020年昆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仅次于温州,位居全国第二。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昆明这几年的经济增速为何会陡然下降了。因为受疫情和行业巨变的影响,昆明最为依赖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进入了“低迷期”。比如,2021年,昆明房地产投资下降5.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0.9%。

  还有昆明房地产行业的“烂尾”问题,根据前不久有机构统计的24座重点城市已停工、延期交付问题项目情况,昆明涉及的尚未交付的问题住宅面积位居全国第五。

  2021年,昆明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87.71亿元,增长率为-0.3%;2022年上半年,昆明第二产业增加值1211.51亿元,增长0.8%。

  第二产业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与疫情影响有一定关系,背后也有必然性。昆明的第二产业占比低,是由于工业基础过于单薄,工业产业链尚需完善,抗压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事实上,2016年开始,昆明市就开始构建“4+4”工业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化工、冶金、烟草、非烟轻工4个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两型三化”产业体系,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传统产业附加值不高,并且在过去几年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竞争激烈,并缺乏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支撑,未能形成可观的“大气候”。

  可以对比的是,与昆明同处云贵高原的贵阳,在过去几年靠“大数据”产业,搞出了很大的动静,甚至一改城市的气质,令外界刮目相看,但昆明在新兴产业的角逐上似乎少有大动作。

  不过,就客观条件而言,昆明发展大工业、制造业,也的确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昆明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工业基础,工业门类、产业链、人才等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与同处西部的重庆、成都、西安乃至兰州等,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可以说,在历史上,昆明就不是一个工业重地。

  事实上,云南省早前发布《关于支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曲靖建成引领发展的云南先进制造业中心。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哪怕在云南省内,昆明发展制造业的绝对优势也并不明显。

  当然,承认差距和客观限制,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弃。正因为昆明的工业化还未完成,仍有一定的“填补”空间。

  2022年初,昆明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投资三年倍增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就明确提到,到2024年末,昆明市工业投资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其中,2024年度工业投资规模达到820亿元,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11.4%稳步提高到20%以上。

  该方案还强调,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力争每年新引进产业项目(房地产除外)中工业类项目投资额占比不低于50%。

  回到“强省会”的角度来看,昆明之所以需要“惊醒”,不仅仅是基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实际也是云南的需要。

  众所周知,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一个具备足够发展能级的省会城市,对于全省的发展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昆明亦是如此。

  可以对比的是,同在大西南,贵州除了贵阳,还有遵义这样的“强地级市”。四川除了成都,也还有绵阳这样的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相较而言,昆明的“帮手”,或者说云南的“次一级支撑”,则明显更少、更弱。这也是云南推进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原因所在。

  此外,云南的16个市州中,有一半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州,还有一些属于边境城市。它们普遍缺乏工业基础,除了发展旅游,基本上就是农业。因此,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带动力量,明显要依赖于综合基础更好的省会城市。

  当然,昆明自身的潜力也比较大。前面说过的产业发展潜力是一个重要方面,从首位度看,昆明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截至2021年底,昆明经济总量占云南省比重不到27%,人口占比不到20%,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均属于中等水平。而曾经,昆明经济总量占云南省比重,最高时达到40%左右。

  昆明目前的体量距“人口千万”“GDP万亿”都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昆明在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等方面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可观的。

  仅以人口为例,云南全省常住人口达4700万,若昆明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可以提高到30%,意味着还有超过500万的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据《云南省“十四五”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到2025年,滇中城市群要集聚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成为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众所周知,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不仅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这一卓越的开放地位,决定了昆明拥有远超绝大多数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机遇。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提高昆明等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

  目前,中国-南亚博览会已永久落户昆明;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还在昆明设立了领事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昆明的领事馆数量仅次于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沈阳。随着中老铁路于2021年底开通,昆明作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地位,愈显突出。并且在“双循环”格局和“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昆明的对外开放区位优势进一步看涨。

  《云南“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昆明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具体包括: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做大做强昆明省会城市,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有这样的区位优势加持,昆明的发展空间还是可期的。(作者朱昌俊为媒体评论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