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汽车

旗下栏目:

从木杆子上“发”成支柱产业——吉林蛟河黄松甸镇黑木耳背后的故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302国道从镇子上穿过,“中国木耳电商之乡”的大广告牌下,木耳菌种经销店、木耳店、特产店沿国道两侧排开,一路延伸。店铺的后身,是连片的木耳国家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户们正在忙着种植秋木耳。

  种木耳、收木耳、卖木耳……这是黄松甸镇最常见的场景,90%的小镇居民,从事着和木耳相关的行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松甸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是蛟河市典型的贫困乡镇。高寒山区的气候,种粮不增产不增收,“十年九不收”是常事。镇领导带着大伙儿不断尝试各种项目脱贫,种黑豆果、烟草、土豆、甜菜等,都以失败告终,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支柱产业。

  黄松甸镇一直都有木耳。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1%,随处可见堆着的木杆子。几场雨后,木耳就冒了出来。雨后,人们上山采木耳下山去卖。渐渐地,木耳进入了大伙儿的视线。

  镇上四五十岁的人回忆起当年,说的都是小时候往木杆子上塞木耳菌种,提着袋子坐绿皮火车去卖木耳的事儿。当他们发现剩余菌种被随手丢进草丛竟也长出木耳时,“木屑应该能代替木杆栽培木耳!”灵光闪现中,大伙儿兴奋起来,开始到处找资源。

  崔成,镇上负责农业的干部,28岁调到黄松甸镇,一直到退休都在跟食用菌打交道,是黄松甸食(药)用菌协会会长。当年找资源,他跑的地方最多,黑龙江省山河屯镇、辽宁省朝阳市,还到过福建省,用他的话说——听到哪有好办法,就拔腿去哪。

  就这样,袋料栽培木耳被引进了黄松甸镇。木耳赚钱,黄松甸人积极性很高。到1990年,各村就有了几百万包的栽培规模,同时因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搭界的关系,又引进了木灵芝栽培,将产品销往韩国。

  木耳+灵芝,食用菌产业发展略有规模,为了造势,大伙儿在302国道旁竖起一个牌子,“中国木耳生产最大的乡镇——黄松甸”,这在当时是个颇为大胆的举动。

  “中国木耳生产最大的乡镇——黄松甸”的牌子被当时的吉林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陈宗泽看到了,将其告知时任吉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玉,这为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大学带动产业,科学家扶持栽培户合作的模式,历时30余年打造了黄松甸镇的黑木耳产业。

  代表黄松甸人去见李玉的是崔成。那天,双方讨论最多的是黄松甸镇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地方发展产业,一定要依靠当地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李玉的叮嘱,成为黄松甸镇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不仅如此,作为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的李玉,只要有时间,就去黄松甸镇指导工作。那时没有高速公路,302国道路况较差,他起早去,贪黑回。有一年春节刚过,心里想着黄松甸镇木耳正在做栽培袋阶段,他轻车简从来到黄松甸,各部门都在放假。崔成问他,为什么选这时候来,他说:“这时都没有上班,我有时间,上班之后时间就少了。”然后到种植户家进行指导,晚饭都不吃,连夜返长。

  渐渐地,李玉成了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领路人。党委政府号召各村党员干部带头,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做了镇长的崔成带领镇机关干部自负盈亏组建了示范栽培基地,边干边学习,带领全镇发展食用菌产业。近30年里先后干了3个栽培示范基地。

  李玉带着专家团队紧跟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着新品种实验和产业技术升级,木耳栽培由最初的半地下遮光栽培,到现在的地面摆放全光栽培;从最初的“V”型口出耳,到最后的微孔出耳等技术都是在那时开始实验做起的。技术支持和学习锻炼互相融合,在李玉的带动下,每年到黄松甸镇实习的学生不下百人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