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科技

旗下栏目:

每一个孩子都是闪亮的星星

发布时间:2019-08-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有这样一位老师,自1997年工作以来,坚持在特教岗位上默默奉献22载,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全部都献给了这片特殊的土地。蚌埠市特...

  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有这样一位老师,自1997年工作以来,坚持在特教岗位上默默奉献22载,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全部都献给了这片特殊的土地。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校园中,陈夕娥老师和一群特殊的孩子们共同书写着一段段真实、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恒心实践着“植根特教,育残成才”的理想,诠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真谛。

  特殊孩子们的世界,也许常人无法完全感知。陈夕娥是一名语文教师,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陈老师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的重复,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但一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渴求的眼神,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时的那份信任和热切期盼,陈老师便无怨无悔。每节课上,陈老师都会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纠正学生发音。每天下来,她都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为帮助学生学会发音,发准音,她总是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以及气流的大小;常常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让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班级里的葛同学残余听力很好,但上课回答问题时,只张嘴,却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为了帮助这个孩子能够发出声音,陈老师想尽办法,先训练其呼气、吸气,吹纸条、吹气球、用吸管吸乒乓球等;再用手指触摸的方法,感受鼻音和喉部的震动;准备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口型和老师的区别。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同学的口语能力进步很快。通过几年的训练,她教的学生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口语交流。她深信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祖国的栋梁,明天的希望,特殊教育同样也能擎起一弯残月,一片蓝天。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让他们充分绽放个人的光彩,这是陈夕娥老师的期望。为了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陈夕娥心贴心地与孩子们沟通,同孩子们一起吃、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锻炼。通过不懈付出与努力,2000年,她和孩子们迎来了第一个集体荣誉“市文明礼仪示范班级”。从那一天起,那群可爱的孩子,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各项活动中喜报频传:“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一等奖”、“安徽省聋人篮球比赛一等奖”、“残运会100米、200米、400米金牌”、“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一等奖”2016年她所带的另一届班级又光荣地被评为了“市级先进班集体”;五名同学先后获得了市级“三好学生”和“美德少年”的称号。陈老师所带的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家、省级重点聋人高中、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和家长都喜极而泣,孩子们高兴不已。

  自2012年开始,陈夕娥老师又义务承担起了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工作。小夏患有脑瘫,这使得她双腿僵直,要用力掰,才会分开。正因为如此,她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度过。第一次走进送教学生小夏的家,看见的是一个瘦弱的孩子坐在自制的轮椅里,嘴角不停地往下流口水,浑身散发着一股味儿。轻喊她的名字,回应陈老师的却是啊啊的大叫面对这样的孩子,陈老师也绝不放弃。每逢周末,陈老师都会带上自制的教具来到小夏的家,为孩子擦口水、按摩,按照送教计划认真完成康复训练的课程。一回又一回地抚摸,一次一次的交流,陈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付出。小夏的一次微笑,一次拉手,一次眼神的交流,一次安静的聆听都会让陈夕娥兴奋不已。

  22年来,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特殊学生,陈夕娥老师深深体会着其中的酸甜苦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