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热点

旗下栏目:

智能手机连上卫星了然后呢?

发布时间:2022-09-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今年的你,可能并不容易找到一个换手机的理由,但厂商们可不这么想。本周以来,华为 Mate 50、苹果 iPhone 14 系列先后发布,二者有个共同卖点:可以直连卫星。

  手机直连卫星(satellite-to-cellular service)并不是新概念。2021 年,就有传言苹果 iPhone 13 系列会增加相关功能(当然后来没有),今年 9 月手机发布季临近,业界曝出多宗相关消息 ——

  8 月 17 日,联发科使用自有 5G NTN 移动芯片,与罗德与施瓦茨(Rohde & Schwarz)合作,使用后者的低轨卫星通道模拟器,完成实验室环境的 5G 手机直连卫星;[1]

  8 月 25 日,马斯克的星链公司 Starlink 与 T-Mobile 合作,宣布 2023 年底,通过蜂窝网络,为美国地区提供短信服务;[2]

  8 月 26 日,中兴与中国移动研究院合作,实现运营商 5G NTN(非地面网络) 的外场验证,支持智能手机与物联终端的接入高轨卫星。[3]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往需要地面站 / 专用设备中继或连接的卫星,到底是怎么直连手机的?手机-卫星直连之后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用户能愉快地刷短视频听音乐吗?我们头顶到底有哪些卫星可供选择?

  先来看华为的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根据华为官方信息,其新机 Mate 50 可在无移动网络情况下,通过华为“畅连 App”连接北斗卫星发送“短报文”(但不支持接收)。

  华为这项技术可能源于今年 7 月 30 日发布的“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该芯片由中国兵工集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子和国产手机厂商研制,北斗官方表示,芯片的特点是:

  “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的大众手机“一号双网”设计,全球首次实现了大众智能手机卫星通信能力,在亚太地区大众用户将享受到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4]

  市场公告消息显示,该短报文 SoC 芯片已进入量产阶段,由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利扬芯片为该芯片独家提供晶圆级(CP)测试服务。[5]

  不过,搭载该芯片的手机如 Mate 50,直连卫星时,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勘探与救援定位,而不是闲聊,毕竟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而不是通信。

  而 iPhone 14 系列的功能也主打安全:在没有地面移动信号且无高处遮挡物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苹果自带 Find App,选好选项(是的,为了压缩信息文件大小,用户不能编辑文本),用 15 秒至几分钟直连卫星,再转回地面基站和中继站,进而使地面语音呼叫急救中心收到信息。

  苹果在发布会和官网页面都未透露合作方,但航天网站 SpaceExplored 很确定地指出,该服务由全球星(Globalstar)的 24 颗低轨通信卫星提供支持[6],全球星向 SEC 提交的文件显示,该公司计划将其当前和未来网络容量的 85% 用于支持 Apple 的 Find 服务。[7]

  总之,到 2022 年 9 月,大众消费级智能手机的直连卫星功能,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未来能不能再迈一大步,取决于能否实现以下目标:

  让手机直连卫星,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见下表),每一条路都存在自己的难点,同时还要面对四个关键问题:

  其一,频段问题。首先是,用什么频段。现阶段,Ku 频段基本被瓜分殆尽,Ka 频段虽已有低轨星座规划,但尚无实际卫星应用,Q / V 频段应用潜力正在开发中,加之智能手机暂不支持通信卫星频段,这种情况要么重新定制手机(包括芯片、基带、射频、软件等),要么让卫星使用部分 5G 频段(如 T-mobile)。[8]其次是,怎么用。卫星专用频段与协议,与地面蜂窝频段有差异,采用 Ku、Ka 和 Q / V 这些频段目前还很难用于卫星直连手机,即便使用了“两网合一”的模式,与 4G 和 5G 手机通信也会出现交叉干扰,甚至需要修改手机 4G / 5G 标准。[9]

  其二,平衡成本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都要考虑卫星和手机间成本的平衡问题,手机价格过高,消费者承受不起;也可以把问题交给卫星,如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手机能否直连卫星主要取决于卫星,“如果卫星功率很大、能量很强,那手机就能收到卫星信号”[10]。但这样也会导致卫星功耗、重量以及天线]航天发射对载荷重量十分敏感,卫星增重意味着发射成本增加。

  其三,天线问题。目前手机都是内置天线,卫星向手机发射信号时调大发射功率并不难,但手机向卫星发射信号,不仅实现难,手机发射功率也有严格限制,上行速率不足是致命的死穴。[11]

  其四,手机和卫星的对接问题。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卫星移动速度过快、多普勒效应导致的无线电信号频率和相位变化等都将是难题。[12]

  [15]。但另一些较为保守的给出的预期则只有 174.31 亿~185.9 亿美元,差距相当之大[16] [17]。更为谨慎的短期预测,则预计到 2026 年,该市场的规模可达 60 亿~81 亿美元,且依照其给出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到 2030 年也与前述预测有着不小的差距[18][19]。

  这种差异,来自于对“卫星互联网”的具体定义不同,以及哪些价值链环节被纳入统计。一部分统计可能仅计算手机直连卫星,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场景,而另一些则统计了家用市场。传统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卫星通信网络运营、终端应用等 —— 但这显然也不代表所有环节的产值都可被纳入卫星互联网行业。

  卫星互联网的需求,来自于传统网络覆盖方式难以触达的偏远地区。这在海外表现为无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发达地区,或是发达国家没有光纤铺设的农村地区。但就国内市场而言,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基建工程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依赖卫星而非光纤接入互联网的普通居民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卫星互联网的需求,同样不能照搬海外机构给出分析。

  现阶段的卫星通讯无法满足一般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基本需求,大多数情况下仅能支持短信收发功能。而所谓的“覆盖荒郊野岭”,也并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用户需求。当前的卫星移动通信,主要应用于森林防火、户外探险、救灾、远洋捕捞等特殊性较高领域,应用场景非常特殊,且在这些场景下往往对设备本身的可靠性也有着特殊需要,普通智能机在可靠性上无法满足。普通用户购买一台具有卫星直连功能的手机,除了罕见情况,也只是多了一个可能永远用不到的功能,认为这代表了一个多么欣欣向荣的市场,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