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房产

旗下栏目:

关于异世之机械公敌最新消息!

发布时间:2022-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城市产业动力研究院在( “专精特新”政策解读及重点领域研究(上) )一文中,对“专精特新”政策的设立背景、国际经验和政策解读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将继续对“专精特新”的重点领域进行研究。

  本节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四个层次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分布进行分析。

  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层面,制造业企业为榜单主体(近50%),现代服务业企业约占40%,其余行业的企业也有少量分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达到产品专利、行业标准的认定门槛。二是以信息技术、科技应用为首的服务业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其余行业的企业能够通过提供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服务,达到“专精特新”的认定条件。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层面,制造业企业的占比上升至65%,服务业企业占比30%,其余行业的企业上榜数量约为5%。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巨人”评价范围大部分属于制造业范畴(如工业“四基”、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中的大部分产业)。二是“小巨人”评定提高了入选要求,企业需符合“重点产业链”“关键基础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特征。非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企业难以符合评定条件。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与“小巨人”整体的行业分布类似,但服务业占比略有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企业需满足“小巨人”的认定条件。二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行业要求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三是部分研发和服务环节的企业难以达到上市的财务会计指标要求。

  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层面,制造业企业占比超过90%,服务业企业占比进一步被挤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单项冠军”企业需满足“小巨人”的筛选条件。二是“单项冠军”的“遴选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大部分属于中高端制造业。三是“单项冠军”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要达到全国前三,部分企业不符合评定条件。

  本节从政策端和商业端两个维度筛选“专精特新”的重点领域。在政策端,“小巨人”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见表1);在商业端,企业上市较多的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见图3)。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专精特新”的重点领域至少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类战略性新兴行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国信息通信设备行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和智能制造等行业发展相对薄弱。《中国制造2025》将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四大细分行业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国信息通信设备行业在5G关键技术、光通信设备和新一代计算机等领域率先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领军企业,如华为、天津飞腾、烽火通讯等。然而,在其余三个细分行业,国内大部分企业与国际行业巨头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只能通过廉价的低端产品占据部分市场份额。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处于弱势地位。从产值规模来看,国内新材料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0.8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5.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0%。根据工信部的估计,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 10万亿元。从重点领域来看,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纳米材料、显示材料、光电材料等高端新材料领域,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例如杜邦、GE等)在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份额占有绝对优势,占据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强,但国际影响力欠缺,在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上发展不足。比亚迪、长城、小鹏汽车等整车厂商表现强势,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领军者。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配套厂商在动力电池、正负极电池、隔膜和电解液方面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21年全球插入式电动汽车销量前十名中,中国仅拥有比亚迪和北汽集团两席,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为12%左右。此外,中国厂商在电机电控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发展相对欠缺。

  在企业数量绝对数层面,东部省份占绝对优势,并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分省来看,浙江、广东和山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前三位,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包括部分东部省份(如上海、福建)、部分中西部强省(如湖南、四川);第三梯队大多是经济体量不大的中西部省份(如青海、西藏)。分地区来看,东部十省不仅包揽了企业数量的前六位,还以总量2622家的优势远远超过中部六省(1085家)、西部十二省(771家)、东北三省(281家)。

  在企业数量相对数层面,考虑各省的经济体量和“小巨人”数量分布后,东部沿海省份的优势依然凸出。按照GDP总量与“小巨人”企业数量作散点图和回归线,并就GDP总量进行三等分,31个省份可分为6类:高经济总量高企业数(如浙江、上海)、中等经济总量高企业数(如北京、辽宁)、低经济总量高企业数(如天津)、高经济总量低企业数(如广东、江苏)、中等经济总量低企业数(如陕西、山西)、低经济总量低企业数(如新疆、黑龙江)。其中,前三类省份的企业分布数量高于回归值,说明相对分布数量多。可以看到,在符合条件的11个省份中,8个为东部省份。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属于后两类,面临经济总量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双低的现实。

  从数量分布上,小巨人企业分布前五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市(262家)、北京市(255家)、宁波市(182家)、深圳市(169家)和天津市(130家)。对比各市的经济体量,宁波、天津、青岛、东莞等沿海开发城市表现相对突出,由于先天的地理优势,这些地区更适合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

  从空间布局上,首先,内陆非省会城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偏少。在“小巨人”数量高于20个的城市中,23座是省会或直辖市,40座是沿海省份城市,内陆地区非省会城市只有7座。其次,企业倾向于集聚发展。“小巨人”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等城市群。这与城市群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生产要素资源、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联系紧密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离不开关系。最后,不同细分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多点分布的空间格局。如集成电路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和厦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重庆和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市。在上述三个产业中,前十城市所拥有的企业数量占据总数的52.8%,37.6%和45.6%。

  尽管“专精特新”企业能够享受较大的金融支持力度,但如何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仍然是这类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本节主要利用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上市企业的相关状况。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普遍经营时间长,以民营企业为主,只有少数选择主板上市。首先,在经营时间层面,70%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经营时间超过15年,暂无低于5年经营时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其次,在经营性质层面,民营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中坚力量,占比高达94%。最后,在上市板块类型层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因为上述资本市场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门槛更低。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从业人数偏少,企业营业收入高。在从业人数层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平均参保人数为287人,超过60%的上市企业从业人数小于300人。在企业营业收入层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分布差异较大,其中营业收入在1-3亿内的企业偏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尽管从业人数不多,但在营业收入层面已经达到大型企业标准。

  大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资本规模偏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资本层面,******资本金额为0.5亿-1亿元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这说明大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财力不强。在盈利能力层面,企业的 净利润差距显著 ,从亏损到营业利润过亿均有较大规模分布。

  从上市企业的******资本规模、盈利水平、成长速度三个维度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上市企业财务状况表现突出。在财务状况前100名的上市企业中,以上3类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偏多。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大部分处于创投融资早期,传统融资方式仍受企业欢迎。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中共有207家企业参与创投融资或IPO,约占总数的32.5%,其中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融资的早期阶段(A轮和IPO的辅导期)。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中共有361家企业拥有其它类型的融资记录,约占总数的56.7%,其中企业更倾向于以租赁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获取金融资助。

  从上市企业获得的创投融资或IPO融资金额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更容易受到资本青睐。在融资金额前100名的上市企业中,以上3类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偏多。具体来看,最有可能通过创投实现高额融资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最有可能通过上市募集大笔资金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行业。

  “专精特新”企业多集中于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是“专精特新”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集群化特征。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位于东部省份,并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几个城市群中。不同细分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多点分布的空间格局。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普遍从业人数少,营业收入高,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1/3左右的上市企业选择创投融资或IPO融资,但大多仍处于融资的早期阶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