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财经

旗下栏目:

500强巨头风光的背后:300亿债务压顶利润暴跌80%!

发布时间:2019-09-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名单上,怡亚通(002183.SZ)以700.72亿营收顺利上榜,这也是怡亚通连续第4年入围该榜单。

  但是,在700亿营收的风光表象下,怡亚通正在遭遇净利连年下滑的烦恼,刚刚交出一份上市以来的“最差成绩单”。

  怡亚通2019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3.37亿元,同比下降17.42%;归属净利润6154.87万元,同比下降82.02%;扣非净利润3637.36万元,同比下降89.32%。

  最近两年,怡亚通营收不断攀升,净利润却断崖式下滑。2017年-2018年,公司营收分别约为685亿元、701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6亿元、2亿元,今年上半年情况继续恶化。

  除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外,怡亚通的巨额负债也成了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怡亚通的总负债为340.89亿元,比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还要多。

  目前,怡亚通资产负债率为79.8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流动负债合计305.09亿元,短期借款合计177.28亿元,但账面货币资金仅有81.48亿元,根本无法覆盖短期借款。

  怡亚通成立于1997年,公司以深度供应链业务及广度供应链业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并于2007年登陆A股,成为“供应链第一股”。

  简单来说,广度供应链业务就是服务于生产性企业,为企业解决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端的问题;而深度供应链业务指的是产业链的分销端,解决商品流通方面的问题。

  发展至今,怡亚通已经形成深度供应链业务、广度供应链业务、全球采购及供应链金融等四大核心业务,这也是怡亚通经历三次战略转型的最终结果。

  成立之初,借助深圳的地缘优势,怡亚通以商贸业务起家,并在其中逐渐形成供应链思维,2004年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公司的第一次转型。

  2008年,因广度供应链服务门槛较低,大批模仿者涌入市场,代理费点数不断下降,怡亚通的业务量在突破200亿关口后增长放缓。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怡亚通不得不进行二次转型,进军深度供应链服务领域,并将目光投向国内快消品市场,正式启动380平台计划。

  所谓380平台计划,就是在未来3-5年内,入驻全国380个城市(覆盖1-6级城镇),设立深度供应链分销平台,目标是推动集团业务量突破1000亿大关。

  2015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线上线下资源出现整合趋势,怡亚通主动进行第三次转型,一边升级380平台计划,一边提出O2O商业生态构想,业务扩张至“贸易+物流+地产+金融”。

  2015年恰逢上一轮大牛市期间,加之高大上的生态转型推动,怡亚通的股价也被顺利推上了历史最高峰。

  但是,商贸公司做物流还算说得过去,做地产做金融似乎扯得太远了,而且张口闭口提“生态”,不禁让人联想到喜欢把“生态”挂在嘴边的乐视创始人贾跃亭。

  乐视和贾跃亭的结局大家已经有目共睹,怡亚通虽然没有那么惨,但也在三次转型后成了“四不像”,公司股价和业绩都出现冲高回落。

  2015年至今,怡亚通的业绩逐渐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公司股价更是一落千丈,累计跌幅接近90%。

  被怡亚通寄予厚望的380平台计划,被证实就是“烧钱机器”。380平台的基本业务是分销,过程中需要先行支付货款,向上游供应链买入货品,然后分销至下游终端,存在大量的存货、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及服务。

  而怡亚通本身缺乏造血能力,全部新增运营资金都来自于外部融资。为筹措更多资金,出售股权、银行借款、股票质押等融资手段,怡亚通几乎用了个遍。

  去年5月,怡亚通引入战略投资者深投控,其以总价18亿元的价格取得怡亚通13.3%股份。去年9月,深投控再度增持,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8.5%,成为怡亚通第一大股东。

  在成为怡亚通第一大股东三个月后,深投控正式拿到怡亚通的控制权。去年12月,怡亚通公告称,深投控取代怡亚通控股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