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推选

旗下栏目:

滁州:荒山变林海 绿野铺皖东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从1959年进场,到1998年退休,82岁的邱述彬在滁州老嘉山国有林场工作了近40年。回忆当年,老人欣然写下,“层林尽染忆当年,山荒无树空对天。路窄人稀野狼嚎,生态失调景致单。如今山青水又绿,百鸟栖息密林间。山欢水笑人更乐,以场为家万万年。”

  从曾经的黄土裸露、水土流失到如今的林海苍茫、绿野千里;从70多年前的0.08%的森林覆盖率到如今的森林覆盖率超35%半个多世纪来,像邱述彬一样的滁州林业人,一代接着一代坚守,一年接着一年努力,将皖东大地134万亩荒山变成林海,坚定不移地打造国有林场的“滁州样板”。

  盛夏时节,站在南谯区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放眼远眺,满目是葱茏的青山绿海。阵阵风过,林海犹如绿色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一层一层推展。这是滁州林业人60多年来艰苦奋斗的丰厚“收成”。

  然而,在70年前,情况并非如此。据《滁州林业志》记载,1947年滁县地区森林面积仅1.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0.08%。1953至1956年,滁州先后建立老嘉山、皇甫山等9个国有林场,面积约10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现在凤阳县、明光市、南谯区和全椒县。

  林场建起来了,可山上仍是黄土连片。“我是1958年到场里工作的,那时候基础差、底子薄,但是我们不服输,树一棵一棵种!”回忆刚刚建场时的历史,今年91岁的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刘文先眼中闪烁着坚决。

  “没有林,我们自己造!没有业,我们自己创!”在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林祖源的记忆中,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可大家以林为家,每天都干劲十足。30多年寒来暑往,30多年风雨无阻。从上个世纪60年代进场到90年代退休,林祖源也从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正是有了一辈辈林业人无怨无悔地植树造林,才为后人攒下了一座“绿色银行”。至80年代初,皖东大地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其中人工林占95%以上,滁州也因此获得“关内人工林基地第一家的”美誉。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难、管护林更难”。多年来,一位位林场人深知栽植绿色的不易,深知管护绿色的艰辛,尽管如此,他们从未放弃。

  上世纪50年代,皇甫山林场刚开始建设,急需植树工人。为响应国家的号召,1957年,6岁的高青旺和家族其他亲人一道,举家迁入皇甫山林场,在林场干了起来,这一干就是60多年。

  荒坡变成绿岭,青丝变成白发。如今,高青旺家族里有24口人在林场干活。“这5万多亩皇甫山,处处都留下了我们高家四代人的脚印!”高青旺自豪地说,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57岁的葛安民,1981年进入老嘉山国有林场工作,现在是林场的一名技术专家。说起林场的病虫害防治,葛安民记忆犹新。“那时造的林子病虫害多,病虫害年年发生。药物喷洒、生物防治、低产林改造、营造混交林,各种方法都用上了!”

  说起生物防治,葛安民还清晰记得,那时定远县泉坞山林场驯化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获得成功,到1984年,定远泉坞山林场驯养灰喜鹊达6000多只。1984年,该场携驯养的灰喜鹊参加北京国庆节放飞活动十分成功,获得了林业部授予的奖旗。1986年,灰喜鹊也被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鸟”。

  “远望苍茫林海,不忘前辈创业者。近观幼林茁壮,喜有子孙接班人。”60多年来,正是因为有了像高青旺这样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辛付出,皖东大地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廊、生态屏障。

  20世纪90年代,国有林场成为企业化管理的定补事业单位,众多林场经营陷入困难,职工工资、保险及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无力负担,一时间,林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全靠砍树。而长期砍树使林场资源过度消耗,林场过着“吃了上顿找下顿”的日子。

  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一纸“改革令”,让滁州林场人看到了希望。很快,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出台6个配套方案和10多个配套文件,推进改革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