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教育

旗下栏目:

库兹涅佐夫元帅级网友关心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那么,项羽作为勇冠三军,名将之后,究竟为何要坚持分封制呢?项羽分封诸侯的措施又到底有怎样的成败得失呢?

  秦朝本身的大一统更多地依赖于始皇帝自身的威严,也因此,始皇帝死后,各路诸侯很快反叛成功,攻入咸阳。

  在这些诸侯中,当时势力最大,军队最多的正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羽。他在灭秦后越过由他叔父项梁立的楚怀王对诸侯王进行分封。

  这一举动为许多后世人不解,甚至认为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其最终争霸失败,帝业难成的原因。然而事实上,项羽在伙同各路诸侯灭秦后施行分封制是有其必要性的。

  当时的天下都十分排斥秦朝,怀念六国,而秦朝施行郡县制本质上是靠着始皇帝的威严而非群众基础,这就使得郡县制本身并没有太深的根基。

  因而,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郡县制导致了社会动荡,埋下了秦二世而亡的祸根。这就使得人们更加怀念分封制,在这样的众心所向下,项羽作为有着“彼可取而代之”志向的人,哪怕有着一统天下的志向,施行分封制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山东诸侯并起亡秦,打出的口号都是恢复六国。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口号“大楚兴,陈胜王”,项梁起义也立楚怀王作为名目。

  由此可知,不管心里所想如何,诸侯起义为了维持其正确性,还是要以复兴六国为借口。六国时期,诸侯分封,基于此,项羽在灭秦之后,想要更进一步确立霸主地位,就不能与始皇帝一般“一人专天下”,就不得不响应当初起义的口号,施行分封制。

  除去秦末时期怀念分封制,响应起义口号外,项羽分封诸侯,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安抚、分化与他一起起义的各路诸侯。《盐铁论·结合》中就有“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的说法,《过秦论》中也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观点,可见当时秦灭,除去其继任者的无能与昏庸外,更多的还是各路诸侯合力的功劳。

  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虽然兵强马壮,自身也力能扛鼎,勇武过人,但与其他诸侯相比,他并没有太大优势。

  相反,其他诸侯虽然兵力不如项羽,但他们在灭秦过程中形成的割据形势已然确立,想要正面对抗剪除他们的势力,即使是项羽也无法做到。

  正面对抗不可取,项羽想要剪除各路割据诸侯的势力,就只能采取迂回策略,安抚的同时分化他们,分封正好可以满足项羽的需求。

  首先,项羽的分封基本上是按照军功来进行的,给诸侯们分封的土地大多为其攻打下来的土地,这样的分封措施实际上承认了诸侯们的割据事实,对诸侯们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项羽还将无功的诸侯王改封,削弱了他们的权威性,让其无法造成威胁。

  其次,项羽分封的人中,有许多其他诸侯王的将领。表面上看,这是项羽对各将领的拉拢,实际上,在各“无功”诸侯王被分封别地时,其下属将领却得封王侯,这一措施无疑是对其的挑拨。

  由此可知,项羽希望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将各路诸侯分而治之,逐渐削弱他们的总体实力,为自己的统治确立进行铺垫。

  与此同时,由于诸侯割据林立,如果不施行分封制将这些诸侯们重新组合、合法化,后续的统治将无法顺利施行。在此基础上,项羽施行分封制就是一个必要的措施了,这一点在刘邦当政后继续施行分封制也可以看出来。

  楚怀王本为项羽的叔父项梁所立。项梁以楚怀王为名在政治上号令楚国,集合了一批起义军,此时的楚怀王尚只是一个名目,并无什么实权。

  而又因项氏一族为名门之后,且能征善战,声望很高,楚怀王采取了扬刘抑项的策略,借扶持刘邦来打压项羽。楚怀王先是让刘邦进攻关中灭秦,又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然而楚怀王没有料到的是,项羽手下军队多跟随项氏一族征战,这使得项羽对这支军队的控制力十分强。正因如此,项羽才能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杀死宋义,迫使楚怀王不得不将兵权归还于他。

  同时,北上救赵虽然不比关中灭秦,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却使得项羽的声望空前高涨。而面对这样的项羽,楚怀王也没有死心,依旧坚持按照约定封刘邦为王。

  这使得项羽十分恼怒:先有夺走兵权,不许前往关中灭秦之事,又有扬刘抑项,其心不死,都使得项羽对楚怀王十分不满,加之此时的项羽虽为诸侯之首,想要成就帝业却还是名不正言不顺,为了给帝业一个缓冲和铺垫,项羽做出了分封诸侯的决定。

  在分封中,项羽封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是把楚怀王放在了诸侯的位置上,降低了楚怀王的权威性,介以对抗楚怀王,抢夺主动性。

  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项羽施行分封制,不但不是一个昏庸的决定,甚至可能是其帐下谋士精心设计的结果。

  当时的社会形式决定了恢复六国统治已然不可能,楚怀王所谓的“先入关中者称王”的约定对于后入关中的项羽也是不利的,基于此,项羽在进行分封时参考了三个因素:军功,各诸侯实力及六国历史。

  第二,正因如此,楚怀王对于项羽极尽打压,项羽对楚怀王也心存不满。在此次分封中,项羽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将楚怀王移出彭城,迁至南楚。这一策略降低了楚怀王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为项羽的帝业扫清了障碍,但同时,这一策略也使得项羽失去了一定的民心。

  第三,肢解楚地。根据军功分封的策略,项羽以自己功高分封楚地九郡,此外更分封九江、衡山、临江等诸侯王,将楚地一分为四。这一策略加强了项羽对楚地的控制,加之楚怀王迁往南楚,项氏一族在楚地的基础,项羽对于楚地的控制力提高。

  通过这一策略,也可以看出项羽希望通过秦人治秦的策略抑制刘邦。此前,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称王”,刘邦先入关中,按理当封关中王,然而此时的刘邦坐拥十万兵,已然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项羽自然不愿他得封关中王,更不愿意通过刘邦封关中王来强化楚怀王的权威,故而将秦国分封给秦国降将。

  第五,重新分封六国诸侯。这些六国诸侯大多是起义初被拥立的,他们被分封,本质上也是对项羽的一种认可。

  然而因项羽“以功而封”的标准,六国诸侯身无寸功,只能被分封到偏远地区。他们的受封,与此前恢复六国的口号相照应,但手无权柄使得他们的威胁较小,防止了六国恢复,天下再次分裂。

  项羽分封时有种种谋划,但这一措施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项羽不但忽略了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错选都城,更看轻了刘邦本人的能力,而杀楚怀王这一举措又使得他授人以柄,为人诟病其合法性。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更有崤函等天险作为屏障,可谓十分得天独厚,然而项羽只因不想“锦衣夜行”,就舍关中而选彭城,这实在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早知道,与关中相比,彭城作为四战之地,四通八达,易攻难守,本身更适合作为交通中心而非都城存在。

  除去都城选择错误外,项羽鸿门宴放过刘邦更是一手错招。刘邦被封蜀地,却能做到军纪严明,约法三章,与之相比,三名秦将则并不得民心,最终不能起到钳制刘邦的作用。

  项羽施行分封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诸侯,也挑拨了诸侯间的关系。但他行事多无顾忌,因而授人以柄,对于其对手刘邦又多有轻视,不能斩草除根,加之他本身虽然实力最强,却在并未得到楚怀王承认的情况下进行分封,其合法性遭到质疑。基于此,被分封的诸侯王纷纷认为项羽分封不公,虽因其势力强大而敢怒不敢言,心中却有不平怨气,最终导致项羽败退,自刎乌江。

  项羽一代天骄,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武过人可称霸王。他有着一统天下,登临帝业的雄心,也为之进行过努力。然而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狂妄自大,任人唯亲的性格又使得他一步步走到败亡。他非不做帝王做霸王,只是未逢良机,又有一个知人善任,得尽民心的刘邦在侧,最终帝业难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