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军事 财经 教育 体育 房产 健康 汽车 安全 热点 人才 推选

房产

旗下栏目:

有关肚(dù)待(dài)希(xī)窝(wō)为什么上热搜?

发布时间:2024-01-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admin 人气:

  “从健康的植物体内提取出有益内生微生物,再将它们繁殖起来,用回到生病的植物体内,形成保护屏障,从而提高植物免疫力来恢复植物健康,达到防控作物病虫害的目的。”趁着冬季农闲时刻,云南网记者在实验室里“逮”到了正在做实验的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后何鹏搏,他又一头钻进了新一轮的在不同植株体内找寻不同的“植物益生菌”,让植物实现“自己保护自己”。

  “利用植物内生菌,实现植物‘自己保护自己’的绿色可循环模式不仅能解决病菌抗药性的难题,还安全、无毒,能够满足从预防到治疗的全过程。”何鹏搏解释道,团队内研究提取的植物内生菌就可以理解为是植物的益生菌,同样是从健康的机体内分离出来再运用于生病的机体内,但跟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不同,植物内生菌的主要作用是防治病虫害。

  何鹏搏告诉记者,“由于植物内生菌来源于植物本身,所以植物对它不会产生排异性,且纯天然的植物内生菌在投入到使用时,会重新进入到植物体内,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对外界环境影响也较小。”

  基于此,何鹏搏团队依靠云南省微生物资源多样性,颠覆性地独创了“以植物有益内生菌构建绿色屏障”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研究体系,创新研发了全新的植物内生菌系列产品,对替代化学农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何鹏搏团队还开拓性提出了“微生物菌粮”理论,将有益微生物大量养殖在田间,形成强大的保护网来抵御病原菌对植物造成的威胁,也就是所谓的让植物“自己保护自己”的绿色可循环模式。

  这种通过植物内生菌构建绿色屏障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农田实践检验和市场检验,其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许多困扰世界农业多年难题也迎刃而解,诸如柑橘黄龙病、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及作物病毒病等难应对的病害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为前一辈的农业科学家,何鹏搏的父亲何月秋教授从1996年就开始了对植物内生菌的初步筛选工作。当时整个云南省都没有一家生物农药实验室。2000年,何月秋怀着对微生物绿色防控的挚爱,组建了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农药实验室。该实验室共分离保藏了具有防病、控虫和促生长的潜力植物内生芽孢杆菌8000多株。这也成为了何鹏搏团队研究植物内生菌防控的基础。

  “在我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摸索,再后来我接力父亲的研究,与团队成员一道对植物内生菌进行了更深入的应用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微生物菌剂产品。”何鹏搏感慨道,可以说自己和现在的团队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经过8年的沉淀,才将“植物保护自己”这一理想得以实现,应用于田间、推向市场。

  众里寻“它” “万里挑一”的菌株  作为我国第一大类水果的“柑橘”,其常患的黄龙病是一直困扰着果农的一大问题。“柑橘黄龙病传播蔓延十分快捷,黄龙病病菌还不能人工培养,致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诸多因素都导致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难上加难,特别是还没有防效显着的药物用于田间,防控难度也极大。”何鹏搏直言,得了黄龙病就相当于这株柑橘树得了“癌症”,基本上就是“无药可医”。

  2014年前后,云南部分地区大规模爆发柑橘黄龙病,当地植保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何鹏搏的父亲何月秋进行求助。“黄龙病一般通过仅有半个米粒大小的木虱传播,感染后却并不立即显症,潜伏周期3-5个月,一旦一棵树感染,整片柑橘园将传播开来,危害非常大。”何鹏搏解释道,为了有效控制住柑橘黄龙病,父亲何月秋带领学生决定首先到全国容易发生黄龙病的地区采集样本,花费了一年多时间,采集了数千份柑橘叶片标本,分离出了上万株内生菌。

  采集样本仅仅是最简单的第一步,最难的是从上万株内生菌中找到最具防控黄龙病能力和易于培养的菌株。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团队突然发现在云南省华宁县有一个废弃的果园,果园里面的所有果树都感染了黄龙病,但唯独有一棵果树仍然健康生长着。“分离这棵与众不同健康果树的叶片后,对比发现这棵健康柑橘树微生物的数量及微生物种类与其他患病柑橘树不太一样。”何鹏搏解释道。

  于是,何鹏搏团队将聚焦点放到了这棵树上,“从中选择了用柑橘溃疡病菌作为一个指示菌,将溃疡病菌与分离出来的植物内生菌混合涂板(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将菌液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表面),找到了抑制溃疡病菌的菌株,以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再测定对更多植物病原细菌的拮抗作用,找到抑制谱广、抑制作用强的候选菌株。”何鹏搏表示。

  最终,何鹏搏和其团队共发现了4 株候选菌株,将最好的1株提取出来用作防控柑橘黄龙病,称之为L1-21菌株,这个菌株也是当时发现的抑菌谱最多、拮抗能力最强的菌株。

  三年时间里,何鹏搏和其父亲何月秋找到指示菌后,就“泡”在了田间地头,试验其是否能够有效防控黄龙病?以何种使用方法来实现黄龙病的有效防控?“最初仅简单采用喷湿叶部的办法,防效不佳,慢慢摸索出要‘对症下药’。”何鹏搏解释道,症状轻就早晚两次喷湿叶部;症状重就要叶喷加滴灌根部,刺激植株生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泡”在田里一年后,何鹏搏和其团队才成功将黄化的黄龙病树逐渐转绿,并于当年结出正常果实。“从2015年发现这一功能菌株至今,慢慢地,农户也从最初的不相信转变为主动找我们进行黄龙病防治,这也坚定了我们研究下去的信心。”何鹏搏说道。

  而今,经过8年的时间,何鹏搏团队研发的这款系列植物“特效药”于2023年9月正式生产并投入市场,预计2024年产量将达15吨以上,让更多的植物喝上“益生菌”。

  “未来,希望继续从事科研,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病虫害的问题,像医生一样为植物‘望闻问切’:望即看现场、闻即采集样本分析、问即询问种植户的种植过程、切即现场把脉,最终给出一套技术解决方案。”何鹏搏表示,希望这项技术能够起到绿色基础支撑的作用,真正把技术应用到田间,应用到云南和中国柑橘黄龙病疫区,走出国门,辐射到东南亚。

责任编辑:admin